- 蒋梅青;王芯栎;赵萌;杜娟;赵红心;孔雅娴;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中CD4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形成聚合体的比例变化,并探讨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聚集的原因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入组符合标准的100例未经cART的HIV/AIDS患者(TN),18例经cART治疗后的免疫应答(IR)者,13例免疫无应答(INR)者与20例健康对照(HC)。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的比例和血小板及CD4细胞的自身活化程度,探究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变化特点、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以及参与聚合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TN组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显著升高(TN vs. HC:中位数6.420 vs. 5.200,Z=2.093,P=0.033 2),且该比例与CD4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值呈显著负相关(CD4细胞计数,r=-0.553 0,P<0.000 1;CD4/CD8细胞比值,r=-0.601 5,P<0.000 1),与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9 8,P=0.001 0)。经cART后,IR组较TN组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显著降低(IR vs. TN:中位数4.535 vs. 6.420,Z=2.776, P=0.005 3),而INR组未见降低(INR vs. TN:中位数6.730 vs. 6.420,Z=0.654 2,P=0.511 2)。TN组外周血中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与HLA-DR+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26 2,P=0.005 5),而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活化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与HIV/AIDS患者疾病进程及cART效果密切相关,且该聚合体的形成主要受CD4细胞自身活化程度影响。
2024年02期 v.30;No.245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蒋梅青;王芯栎;赵萌;杜娟;赵红心;孔雅娴;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中CD4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形成聚合体的比例变化,并探讨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聚集的原因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入组符合标准的100例未经cART的HIV/AIDS患者(TN),18例经cART治疗后的免疫应答(IR)者,13例免疫无应答(INR)者与20例健康对照(HC)。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的比例和血小板及CD4细胞的自身活化程度,探究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变化特点、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以及参与聚合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TN组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显著升高(TN vs. HC:中位数6.420 vs. 5.200,Z=2.093,P=0.033 2),且该比例与CD4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值呈显著负相关(CD4细胞计数,r=-0.553 0,P<0.000 1;CD4/CD8细胞比值,r=-0.601 5,P<0.000 1),与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9 8,P=0.001 0)。经cART后,IR组较TN组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显著降低(IR vs. TN:中位数4.535 vs. 6.420,Z=2.776, P=0.005 3),而INR组未见降低(INR vs. TN:中位数6.730 vs. 6.420,Z=0.654 2,P=0.511 2)。TN组外周血中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与HLA-DR+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26 2,P=0.005 5),而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活化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活化型血小板-CD4细胞聚合体比例与HIV/AIDS患者疾病进程及cART效果密切相关,且该聚合体的形成主要受CD4细胞自身活化程度影响。
2024年02期 v.30;No.245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刘毅;苏容;李东民;韩孟杰;
目的 了解2015-2022年我国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晚发现情况和变化趋势。方法 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基本信息系统获取2015-2022年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信息。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VCT门诊新报告感染者晚发现比例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时间趋势检验。以2015-2022年VCT门诊报告HIV感染者年龄构成比例为标准,计算不同人群的年龄标准化晚发现比例(ASPLD)。结果 2015-2022年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256 098例,以2019年为转折点新报告感染者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2022年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的晚发现比例为58.19%(149 019/256 098),晚发现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6%,95%CI:1.2%~2.0%,P<0.05)。晚发现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60岁年龄组感染者的晚发现比例为72.59%,无显著变化趋势(P>0.05)。18~24年龄组的晚发现比例为44.04%,上升速度最快(AAPC=2.5%,95%CI:1.7%~3.2%,P<0.05)。经异性性行为感染的男性感染者ASPLD为60.09%。经异性性行为感染的女性感染者ASPLD为55.11%,呈上升趋势(AAPC=0.9%,95%CI:0.1%~2.6%,P<0.05)。结论 我国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中,≥60岁感染者、经异性性行为感染的男性感染者晚发现比例总体水平较高,女性感染者晚发现比例持续上升。晚发现仍然是我国HIV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挑战。未来应完善和优化HIV检测策略;加强针对老年人群的艾滋病知识宣传,促进有感染风险的老年人接受HIV检测;开展针对女性人群的HIV检测宣传。
2024年02期 v.30;No.245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 ] - 刘毅;苏容;李东民;韩孟杰;
目的 了解2015-2022年我国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晚发现情况和变化趋势。方法 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基本信息系统获取2015-2022年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信息。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VCT门诊新报告感染者晚发现比例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时间趋势检验。以2015-2022年VCT门诊报告HIV感染者年龄构成比例为标准,计算不同人群的年龄标准化晚发现比例(ASPLD)。结果 2015-2022年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256 098例,以2019年为转折点新报告感染者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2022年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的晚发现比例为58.19%(149 019/256 098),晚发现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6%,95%CI:1.2%~2.0%,P<0.05)。晚发现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60岁年龄组感染者的晚发现比例为72.59%,无显著变化趋势(P>0.05)。18~24年龄组的晚发现比例为44.04%,上升速度最快(AAPC=2.5%,95%CI:1.7%~3.2%,P<0.05)。经异性性行为感染的男性感染者ASPLD为60.09%。经异性性行为感染的女性感染者ASPLD为55.11%,呈上升趋势(AAPC=0.9%,95%CI:0.1%~2.6%,P<0.05)。结论 我国VCT门诊新报告HIV感染者中,≥60岁感染者、经异性性行为感染的男性感染者晚发现比例总体水平较高,女性感染者晚发现比例持续上升。晚发现仍然是我国HIV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挑战。未来应完善和优化HIV检测策略;加强针对老年人群的艾滋病知识宣传,促进有感染风险的老年人接受HIV检测;开展针对女性人群的HIV检测宣传。
2024年02期 v.30;No.245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李漾;辛辛;马铭君;陶丽;朱黎丹;黄佳璐;肖绍坦;陈盼盼;
目的 分析女用安全套在MSM中使用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MSM使用女用安全套的意愿。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MSM并完成调查问卷,先后分别给予5只男用安全套和5只女用安全套,采用使用日记收集女用安全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结果 共计100名MSM完成两阶段的安全套使用和问卷调查,中位数年龄27(24,33)岁。累计发放女用安全套500只,72.0%在单次性行为中被全程使用,22.2%未被全程使用,5.8%未被使用。无女用安全套滑脱、误插入、安全套破裂失败事件报告,4.0%(4/100)调查对象报告女用安全套外环被推入;无使用女用安全套相关的红肿、过敏不良事件报告,9.0%和16.0%调查对象分别报告在使用时感到疼痛和胀感。42.0%认为女用安全套够润滑,75.0%认为女用安全套大小合适,61.0%认为女用安全套舒适,90.0%报告不存在阴茎插入困难的情况。65.0%今后愿意继续使用女用安全套,35.0%表示今后不愿意使用女用安全套。愿意使用女用安全套的原因主要为防病需要、使用舒适、防病效果好;不愿意使用的原因主要有操作复杂、性伴不喜欢、有隔阂感、不舒服及润滑不够。结论 本研究MSM肛交中使用女用安全套临床失败事件和安全性事件发生比例较低,且MSM肛交中使用女用安全套感受较好,使用意愿较高,女用安全套用于MSM肛交性行为的防病效果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4年02期 v.30;No.245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漾;辛辛;马铭君;陶丽;朱黎丹;黄佳璐;肖绍坦;陈盼盼;
目的 分析女用安全套在MSM中使用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MSM使用女用安全套的意愿。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MSM并完成调查问卷,先后分别给予5只男用安全套和5只女用安全套,采用使用日记收集女用安全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结果 共计100名MSM完成两阶段的安全套使用和问卷调查,中位数年龄27(24,33)岁。累计发放女用安全套500只,72.0%在单次性行为中被全程使用,22.2%未被全程使用,5.8%未被使用。无女用安全套滑脱、误插入、安全套破裂失败事件报告,4.0%(4/100)调查对象报告女用安全套外环被推入;无使用女用安全套相关的红肿、过敏不良事件报告,9.0%和16.0%调查对象分别报告在使用时感到疼痛和胀感。42.0%认为女用安全套够润滑,75.0%认为女用安全套大小合适,61.0%认为女用安全套舒适,90.0%报告不存在阴茎插入困难的情况。65.0%今后愿意继续使用女用安全套,35.0%表示今后不愿意使用女用安全套。愿意使用女用安全套的原因主要为防病需要、使用舒适、防病效果好;不愿意使用的原因主要有操作复杂、性伴不喜欢、有隔阂感、不舒服及润滑不够。结论 本研究MSM肛交中使用女用安全套临床失败事件和安全性事件发生比例较低,且MSM肛交中使用女用安全套感受较好,使用意愿较高,女用安全套用于MSM肛交性行为的防病效果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4年02期 v.30;No.245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鹏翔;马霜;朱晓艳;张娜;郝连正;王国永;赵帅;张慧颖;廖玫珍;
目的 了解山东省MSM群交行为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4-7月,在山东省6个城市招募MSM,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MSM人口学特征和高危行为等信息,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群交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MSM 2 334人,年龄(31.2±9.7)岁,未婚或离异1 773人(76.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 454人(62.3%),43.6%(1 018人)自我认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为无或较低,16.0%(373人)曾使用过合成毒品,HIV抗体阳性率3.4%(80人),梅毒抗体阳性率4.4%(103人)。19.7%(459人)最近6个月发生过群交行为,最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坚持安全套使用率为51.2%(1 196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婚/离异/丧偶(OR=1.45,95%CI:1.04~2.04),外省户籍(OR=1.43,95%CI:1.02~2.00),肛交最主要性伴是商业性性伴或临时性伴(OR=3.32,95%CI:2.13~5.20;OR=1.53,95%CI:1.20~1.97),最近6个月同性肛交时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OR=1.35,95%CI:1.27~1.44),使用合成毒品(OR=1.58,95%CI:1.44~1.76),最近一年患过性病(OR=2.17,95%CI:1.54~3.03)的MSM更容易发生群交行为。结论 山东省MSM发生群交行为比例高,高危行为广泛存在,应重点加强对有群交行为MSM监测和干预力度。
2024年02期 v.30;No.245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黄鹏翔;马霜;朱晓艳;张娜;郝连正;王国永;赵帅;张慧颖;廖玫珍;
目的 了解山东省MSM群交行为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4-7月,在山东省6个城市招募MSM,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MSM人口学特征和高危行为等信息,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群交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MSM 2 334人,年龄(31.2±9.7)岁,未婚或离异1 773人(76.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 454人(62.3%),43.6%(1 018人)自我认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为无或较低,16.0%(373人)曾使用过合成毒品,HIV抗体阳性率3.4%(80人),梅毒抗体阳性率4.4%(103人)。19.7%(459人)最近6个月发生过群交行为,最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坚持安全套使用率为51.2%(1 196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婚/离异/丧偶(OR=1.45,95%CI:1.04~2.04),外省户籍(OR=1.43,95%CI:1.02~2.00),肛交最主要性伴是商业性性伴或临时性伴(OR=3.32,95%CI:2.13~5.20;OR=1.53,95%CI:1.20~1.97),最近6个月同性肛交时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OR=1.35,95%CI:1.27~1.44),使用合成毒品(OR=1.58,95%CI:1.44~1.76),最近一年患过性病(OR=2.17,95%CI:1.54~3.03)的MSM更容易发生群交行为。结论 山东省MSM发生群交行为比例高,高危行为广泛存在,应重点加强对有群交行为MSM监测和干预力度。
2024年02期 v.30;No.245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马冲;陶庄;刘颖;邹雯;董继鹏;高国建;梁碧颜;王健;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全面总结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用药规律,系统分析核心药物。方法 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等)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免疫重建不良的文献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收集、录入,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并运用频数分布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共纳入26篇相关文献,获得54味中药,用药总频次为150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白术、党参、灵芝、五味子、茯苓、甘草、人参、枸杞子、菟丝子。高频药物性味以甘平为主,归经以肺经、脾经、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黄芪、白术、党参为核心药物,黄芪与白术、党参、茯苓、枸杞子等药物关联度较高。聚类分析后获得3首潜在核心方剂,分别为C1:人参、茯苓、白术、甘草;C2: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C3:党参、灵芝、黄芪。结论 中医药治疗免疫重建不良多以甘平药物为主,通过调补肺脾、温肾助阳而发挥促进免疫重建之效。
2024年02期 v.30;No.24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冲;陶庄;刘颖;邹雯;董继鹏;高国建;梁碧颜;王健;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全面总结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用药规律,系统分析核心药物。方法 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等)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免疫重建不良的文献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收集、录入,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并运用频数分布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共纳入26篇相关文献,获得54味中药,用药总频次为150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白术、党参、灵芝、五味子、茯苓、甘草、人参、枸杞子、菟丝子。高频药物性味以甘平为主,归经以肺经、脾经、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黄芪、白术、党参为核心药物,黄芪与白术、党参、茯苓、枸杞子等药物关联度较高。聚类分析后获得3首潜在核心方剂,分别为C1:人参、茯苓、白术、甘草;C2: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C3:党参、灵芝、黄芪。结论 中医药治疗免疫重建不良多以甘平药物为主,通过调补肺脾、温肾助阳而发挥促进免疫重建之效。
2024年02期 v.30;No.24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吕朝康;署丽盼·阿斯力别克;顾园申;张泽文;戴江红;
目的 评估MSM自费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的成本效果。方法 招募MSM通过问卷调查自费接种HPV疫苗意愿,采集肛门脱落细胞检测HPV感染状况,构建静态马尔可夫模型模拟MSM生殖器疣和肛门癌未来40年发展的自然状态与治疗费用,计算自费接种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总成本,比较愿意自费接种疫苗相对不接种疫苗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结果 共有1 283名MSM参与调查,自费HPV疫苗的可接受率为61.8%。任一型、低危型、高危型肛门HPV感染率分别48.7%、12.6%、36.2%。相对于不接种疫苗,MSM接种四价疫苗预防生殖器疣和肛门癌的ICER值分别为39 324.10元/QALY和33 379.88元/QALY,而接种九价疫苗预防生殖器疣和肛门癌的ICER值分别为62 240.56元/QALY和53 096.97元/QALY,以2022年中国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判定阈值,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均符合成本效果。结论 MSM对自费接种HPV疫苗具有较高的接受意愿。从卫生体系角度看,扩大至MSM接种四价和九价疫苗均具有成本效益,MSM接种四价疫苗更具经济性。
2024年02期 v.30;No.245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吕朝康;署丽盼·阿斯力别克;顾园申;张泽文;戴江红;
目的 评估MSM自费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的成本效果。方法 招募MSM通过问卷调查自费接种HPV疫苗意愿,采集肛门脱落细胞检测HPV感染状况,构建静态马尔可夫模型模拟MSM生殖器疣和肛门癌未来40年发展的自然状态与治疗费用,计算自费接种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总成本,比较愿意自费接种疫苗相对不接种疫苗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结果 共有1 283名MSM参与调查,自费HPV疫苗的可接受率为61.8%。任一型、低危型、高危型肛门HPV感染率分别48.7%、12.6%、36.2%。相对于不接种疫苗,MSM接种四价疫苗预防生殖器疣和肛门癌的ICER值分别为39 324.10元/QALY和33 379.88元/QALY,而接种九价疫苗预防生殖器疣和肛门癌的ICER值分别为62 240.56元/QALY和53 096.97元/QALY,以2022年中国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判定阈值,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均符合成本效果。结论 MSM对自费接种HPV疫苗具有较高的接受意愿。从卫生体系角度看,扩大至MSM接种四价和九价疫苗均具有成本效益,MSM接种四价疫苗更具经济性。
2024年02期 v.30;No.245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荆春霞;袁高亮;于蕾;纪丽伟;
目的 探究miR-497-5p、miR-3607-3p与宫颈癌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妇科82例行宫颈活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慢性宫颈炎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34例)、宫颈癌组(28例),另按2∶1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1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的miR-497-5p、miR-3607-3p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差异,分析miR-497-5p、miR-3607-3p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比较宫颈癌临床不同病理特征患者miR-497-5p、miR-3607-3p表达;通过ROC曲线分析miR-497-5p、miR-3607-3p表达诊断高危型HPV感染合并宫颈癌的价值。结果 miR-497-5p、miR-3607-3p表达在四组中的排序依次为宫颈癌组<CIN组<慢性宫颈炎组<健康对照组(P<0.05),高危型HPV感染率在四组中的排序依次为宫颈癌组>CIN组>宫颈炎组>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加重,高危型HPV16、18型别感染发生率逐渐增加,其他型别逐渐降低(P<0.05)。miR-497-5p、miR-3607-3p表达均与高危型HPV感染呈负相关(r=-0.793、-0.697,P<0.05)。不同FIGO分期、脉管或宫旁转移、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miR-497-5p、miR-3607-3p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497-5p、miR-3607-3p表达诊断高危型HPV感染合并宫颈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9、0.807;诊断敏感度、特异度:miR-497-5p为92.9%、83.3%;miR-3607-3p为100.0%、64.8%,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两项联合诊断高危型HPV感染合并宫颈癌的AUC为0.907,敏感度为100.0%、特异性为77.8%。结论 miR-497-5p、miR-3607-3p在宫颈癌中低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密切,可作为诊断宫颈癌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有效指标,且两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2024年02期 v.30;No.245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荆春霞;袁高亮;于蕾;纪丽伟;
目的 探究miR-497-5p、miR-3607-3p与宫颈癌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妇科82例行宫颈活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慢性宫颈炎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34例)、宫颈癌组(28例),另按2∶1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1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的miR-497-5p、miR-3607-3p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差异,分析miR-497-5p、miR-3607-3p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比较宫颈癌临床不同病理特征患者miR-497-5p、miR-3607-3p表达;通过ROC曲线分析miR-497-5p、miR-3607-3p表达诊断高危型HPV感染合并宫颈癌的价值。结果 miR-497-5p、miR-3607-3p表达在四组中的排序依次为宫颈癌组<CIN组<慢性宫颈炎组<健康对照组(P<0.05),高危型HPV感染率在四组中的排序依次为宫颈癌组>CIN组>宫颈炎组>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加重,高危型HPV16、18型别感染发生率逐渐增加,其他型别逐渐降低(P<0.05)。miR-497-5p、miR-3607-3p表达均与高危型HPV感染呈负相关(r=-0.793、-0.697,P<0.05)。不同FIGO分期、脉管或宫旁转移、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miR-497-5p、miR-3607-3p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497-5p、miR-3607-3p表达诊断高危型HPV感染合并宫颈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9、0.807;诊断敏感度、特异度:miR-497-5p为92.9%、83.3%;miR-3607-3p为100.0%、64.8%,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两项联合诊断高危型HPV感染合并宫颈癌的AUC为0.907,敏感度为100.0%、特异性为77.8%。结论 miR-497-5p、miR-3607-3p在宫颈癌中低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密切,可作为诊断宫颈癌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有效指标,且两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2024年02期 v.30;No.245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已全面采用网上投稿系统,信箱不再接收稿件,投稿请登录http://xbya.cbpt.cnki.net具体操作如下:1.登录以上网址后,请点击“作者投稿系统”进行投稿,第一次使用本系统投稿的作者,必须先注册。注册时各项信息请填写完整。作者自己设定用户名和密码,该用户名和密码长期有效。已注册过的作者,请不要重复注册,否则将导致查询稿件时信息有误。
2024年02期 v.30;No.245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已全面采用网上投稿系统,信箱不再接收稿件,投稿请登录http://xbya.cbpt.cnki.net具体操作如下:1.登录以上网址后,请点击“作者投稿系统”进行投稿,第一次使用本系统投稿的作者,必须先注册。注册时各项信息请填写完整。作者自己设定用户名和密码,该用户名和密码长期有效。已注册过的作者,请不要重复注册,否则将导致查询稿件时信息有误。
2024年02期 v.30;No.245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原名《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唯一专门介绍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科研动态,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学术刊物。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及数据库、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2023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第10版)之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的核心期刊。本刊1995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4818/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2-5662。
2024年02期 v.30;No.245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原名《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唯一专门介绍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科研动态,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学术刊物。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及数据库、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2023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第10版)之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的核心期刊。本刊1995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4818/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2-5662。
2024年02期 v.30;No.245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2024年02期 v.30;No.245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2024年02期 v.30;No.245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024年02期 v.30;No.245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024年02期 v.30;No.245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2023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为2022-G985-1471。衷心感谢各位编委、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对《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的支持与帮助!杂志编辑部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行业影响力,助力艾滋病性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2024年02期 v.30;No.245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2023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为2022-G985-1471。衷心感谢各位编委、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对《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的支持与帮助!杂志编辑部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行业影响力,助力艾滋病性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2024年02期 v.30;No.245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快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rapid initiation of ART,Rapid ART)是艾滋病防控领域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新理念之一,是在确诊HIV感染者无论CD4细胞水平高低均应启动ART原则基础上,对具体启动时间的更精准推荐,可提高治疗率、缩短达到病毒学抑制所需时间、降低HIV传播风险、减少患者脱失,有助于将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近年来,Rapid ART已陆续获得国际权威防治机构的推荐,
2024年02期 v.30;No.245 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快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rapid initiation of ART,Rapid ART)是艾滋病防控领域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新理念之一,是在确诊HIV感染者无论CD4细胞水平高低均应启动ART原则基础上,对具体启动时间的更精准推荐,可提高治疗率、缩短达到病毒学抑制所需时间、降低HIV传播风险、减少患者脱失,有助于将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近年来,Rapid ART已陆续获得国际权威防治机构的推荐,
2024年02期 v.30;No.245 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原《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是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门介绍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科研动态、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学术刊物。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及数据库收录。2013年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中国百强报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首届主管优秀期刊;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的核心期刊。
2024年02期 v.30;No.245 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原《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是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门介绍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科研动态、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学术刊物。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及数据库收录。2013年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中国百强报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首届主管优秀期刊;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的核心期刊。
2024年02期 v.30;No.245 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小莉;李雪娇;牟静;李忻念;乔洁;邹静波;
目的 探讨病毒载量检测在HIV-1抗体不确定和阴性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3-9月HIV-1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而确证试验结果为HIV-1抗体不确定和阴性的病例样本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并对其抗体确证、病毒载量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3例HIV-1抗体不确定和阴性病例中,34.0%(35例)抗体不确定,66.0%(68例)抗体阴性。35例抗体不确定病例中54.3%(19/35)首次VL高于检测下限且均>1×10~5拷贝/mL;68例抗体阴性病例中19.1%(13/68)首次VL高于检测下限且均>1×10~6拷贝/mL。含有env带(gp160/gp120/gp41)的不确定病例VL检出率较高,为70.8%(17/24)。13例随访到的不确定病例中,11例抗体转阳且首次VL>1×10~5拷贝/mL。5例随访到的阴性病例中,2例抗体转阳,1例转为不确定,此3例首次VL>1×10~6拷贝/mL。在随访到的18例不确定和阴性病例中有2例在抗体转阳前用药,VL由>1×10~5拷贝/mL下降至<5×10~3拷贝/mL。结论 HIV-1病毒载量检测与抗体确证试验互为补充,在减少病例漏检的同时,能缩短HIV感染诊断时间。此外,对于发现的高病毒载量不确定和阴性病例及时用药可有效降低其体内病毒载量,减少传播的可能性。
2024年02期 v.30;No.245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小莉;李雪娇;牟静;李忻念;乔洁;邹静波;
目的 探讨病毒载量检测在HIV-1抗体不确定和阴性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3-9月HIV-1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而确证试验结果为HIV-1抗体不确定和阴性的病例样本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并对其抗体确证、病毒载量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3例HIV-1抗体不确定和阴性病例中,34.0%(35例)抗体不确定,66.0%(68例)抗体阴性。35例抗体不确定病例中54.3%(19/35)首次VL高于检测下限且均>1×10~5拷贝/mL;68例抗体阴性病例中19.1%(13/68)首次VL高于检测下限且均>1×10~6拷贝/mL。含有env带(gp160/gp120/gp41)的不确定病例VL检出率较高,为70.8%(17/24)。13例随访到的不确定病例中,11例抗体转阳且首次VL>1×10~5拷贝/mL。5例随访到的阴性病例中,2例抗体转阳,1例转为不确定,此3例首次VL>1×10~6拷贝/mL。在随访到的18例不确定和阴性病例中有2例在抗体转阳前用药,VL由>1×10~5拷贝/mL下降至<5×10~3拷贝/mL。结论 HIV-1病毒载量检测与抗体确证试验互为补充,在减少病例漏检的同时,能缩短HIV感染诊断时间。此外,对于发现的高病毒载量不确定和阴性病例及时用药可有效降低其体内病毒载量,减少传播的可能性。
2024年02期 v.30;No.245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佳美;卢巧玲;吴佳妮;杨作凯;
目的 调查绍兴市高校学生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CT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绍兴市在校大学生CT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等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T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3 716份,绍兴市大学生CT总体知晓率为55.14%。知晓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相较于男性,OR=1.24,95%CI:1.19~1.29,P<0.001),有性行为的学生(相较于无性行为的学生,OR=1.20,95%CI:1.12~1.28,P<0.001)知晓CT防治知识的概率更高。本省外市户籍(OR=0.85,95%CI:0.81~0.90,P<0.001)、外省户籍(OR=0.66,95%CI:0.62~0.71,P<0.001)、外籍(OR=0.44,95%CI:0.21~0.92,P=0.03)的学生相较于本市户籍的学生,三年级(OR=0.90,95%CI:0.85~0.95,P<0.001)、四年级及以上学生(OR=0.80,95%CI:0.74~0.87,P<0.001)相较于一年级学生,双性恋大学生(相较于异性恋者,OR=0.82,95%CI:0.77~0.87,P<0.001),专科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OR=0.64,95%CI:0.62~0.67,P<0.001)知晓CT防治知识的概率更低。结论 绍兴市大学生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应对研究发现的知晓CT防治知识概率更低的在校大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知晓率防止CT的传播蔓延。
2024年02期 v.30;No.245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佳美;卢巧玲;吴佳妮;杨作凯;
目的 调查绍兴市高校学生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CT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绍兴市在校大学生CT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等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T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3 716份,绍兴市大学生CT总体知晓率为55.14%。知晓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相较于男性,OR=1.24,95%CI:1.19~1.29,P<0.001),有性行为的学生(相较于无性行为的学生,OR=1.20,95%CI:1.12~1.28,P<0.001)知晓CT防治知识的概率更高。本省外市户籍(OR=0.85,95%CI:0.81~0.90,P<0.001)、外省户籍(OR=0.66,95%CI:0.62~0.71,P<0.001)、外籍(OR=0.44,95%CI:0.21~0.92,P=0.03)的学生相较于本市户籍的学生,三年级(OR=0.90,95%CI:0.85~0.95,P<0.001)、四年级及以上学生(OR=0.80,95%CI:0.74~0.87,P<0.001)相较于一年级学生,双性恋大学生(相较于异性恋者,OR=0.82,95%CI:0.77~0.87,P<0.001),专科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OR=0.64,95%CI:0.62~0.67,P<0.001)知晓CT防治知识的概率更低。结论 绍兴市大学生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应对研究发现的知晓CT防治知识概率更低的在校大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知晓率防止CT的传播蔓延。
2024年02期 v.30;No.245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静怡;冯龙;李青;耿宇轩;时孟源;李青雅;郭文涛;张海燕;吕佳雯;
细胞自噬通过降解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多余的蛋白和其他胞质成分,实现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存在于包括感染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模型中。自噬作为天然的抗病毒机制抵抗入侵的病毒;病毒也进化出了抗自噬策略以躲避清除。鉴于自噬的抗病毒作用具有两面性和复杂性,本篇文章通过梳理自噬的研究进展、自噬的抗病毒机制和HIV-1感染过程中对自噬的影响,为自噬抗HIV-1感染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研究方向。
2024年02期 v.30;No.245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静怡;冯龙;李青;耿宇轩;时孟源;李青雅;郭文涛;张海燕;吕佳雯;
细胞自噬通过降解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多余的蛋白和其他胞质成分,实现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存在于包括感染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模型中。自噬作为天然的抗病毒机制抵抗入侵的病毒;病毒也进化出了抗自噬策略以躲避清除。鉴于自噬的抗病毒作用具有两面性和复杂性,本篇文章通过梳理自噬的研究进展、自噬的抗病毒机制和HIV-1感染过程中对自噬的影响,为自噬抗HIV-1感染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研究方向。
2024年02期 v.30;No.245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杰;崔凡;
HIV是一种慢病毒,目前通过cART等疗法虽然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彻底控制病毒的潜伏感染或病毒片段的顿挫感染,导致HIV有进一步复制扩散的可能性,以及产生依赖CASP1的细胞焦亡。炎症小体在HIV所致细胞焦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靶向炎症小体调节免疫平衡是控制HIV感染进展及治疗HIV的一大焦点,近年来对NLRP3、CARD8、IFI16三种炎症小体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对炎症小体与HIV感染之间联系进行总结,并对其抗病毒与促炎症双向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2024年02期 v.30;No.245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杰;崔凡;
HIV是一种慢病毒,目前通过cART等疗法虽然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彻底控制病毒的潜伏感染或病毒片段的顿挫感染,导致HIV有进一步复制扩散的可能性,以及产生依赖CASP1的细胞焦亡。炎症小体在HIV所致细胞焦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靶向炎症小体调节免疫平衡是控制HIV感染进展及治疗HIV的一大焦点,近年来对NLRP3、CARD8、IFI16三种炎症小体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对炎症小体与HIV感染之间联系进行总结,并对其抗病毒与促炎症双向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2024年02期 v.30;No.245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尹晓伊;赵彬;钟平;韩晓旭;
构建社交网络已成为HIV感染诊断和提供预防服务中的重要依据。同时,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进展以及HIV耐药数据大量积累,基于病毒序列分析的HIV分子传播网络在监测HIV传播增长簇、识别HIV感染的高风险个体以及确定HIV传播风险因素上的优势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当分子传播网络与传统的社交网络进行融合应用时,可以为基于分子簇的靶向干预提供关键信息,可将有限的干预资源引至“HIV传播热点”指导靶向干预。本文综述了HIV社交网络和分子传播网络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目前二者融合的主要方式及效果,为更高效地利用公共卫生资源开展艾滋病精准防控、遏制HIV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2期 v.30;No.245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尹晓伊;赵彬;钟平;韩晓旭;
构建社交网络已成为HIV感染诊断和提供预防服务中的重要依据。同时,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进展以及HIV耐药数据大量积累,基于病毒序列分析的HIV分子传播网络在监测HIV传播增长簇、识别HIV感染的高风险个体以及确定HIV传播风险因素上的优势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当分子传播网络与传统的社交网络进行融合应用时,可以为基于分子簇的靶向干预提供关键信息,可将有限的干预资源引至“HIV传播热点”指导靶向干预。本文综述了HIV社交网络和分子传播网络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目前二者融合的主要方式及效果,为更高效地利用公共卫生资源开展艾滋病精准防控、遏制HIV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2期 v.30;No.245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鹏程;徐迪;严雯君;虞接军;刘中夫;李健;
目的 对我国注射吸毒人群(IDUs)和非注射吸毒人群(non-IDUs)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抗体(简称抗-HCV)阳性率进行Meta分析,为该人群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CNKI、万方数据库和SinoMed中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发表的我国IDUs和non-IDUs抗-HCV阳性率的研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RStudio 4.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地区、来源和研究年份进行亚组分析,利用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8篇文献,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IDUs和non-IDUs样本量分别为37 053人和60 689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0-2020年我国IDUs和nonIDUs抗-HCV阳性率分别为66.9%(95%CI:59.0%~74.3%)和20.4%(95%CI:15.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Us和non-IDUs抗-HCV阳性率均在西南地区最高,为82.5%和32.2%,均在华中地区最低,为40.2%和8.8%。不同调查来源和不同年份分组的IDUs及non-IDUs的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5年和2016-2020年我国IDUs的抗-HCV阳性率为68.2%和65.0%,non-IDUs的抗-HCV阳性率为20.5%和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IDUs和non-IDUs抗-HCV阳性率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该人群的HCV传播,提高HCV感染者检测发现和治疗率,减少该人群丙肝疾病负担。
2024年02期 v.30;No.245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2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鹏程;徐迪;严雯君;虞接军;刘中夫;李健;
目的 对我国注射吸毒人群(IDUs)和非注射吸毒人群(non-IDUs)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抗体(简称抗-HCV)阳性率进行Meta分析,为该人群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CNKI、万方数据库和SinoMed中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发表的我国IDUs和non-IDUs抗-HCV阳性率的研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RStudio 4.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地区、来源和研究年份进行亚组分析,利用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8篇文献,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IDUs和non-IDUs样本量分别为37 053人和60 689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0-2020年我国IDUs和nonIDUs抗-HCV阳性率分别为66.9%(95%CI:59.0%~74.3%)和20.4%(95%CI:15.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Us和non-IDUs抗-HCV阳性率均在西南地区最高,为82.5%和32.2%,均在华中地区最低,为40.2%和8.8%。不同调查来源和不同年份分组的IDUs及non-IDUs的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5年和2016-2020年我国IDUs的抗-HCV阳性率为68.2%和65.0%,non-IDUs的抗-HCV阳性率为20.5%和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IDUs和non-IDUs抗-HCV阳性率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该人群的HCV传播,提高HCV感染者检测发现和治疗率,减少该人群丙肝疾病负担。
2024年02期 v.30;No.245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2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罗理尹;杨连招;陈玲;高慧;龙秀红;黄巧荣;
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HIV/AIDS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体验的质性研究,了解患者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偏好与期待,为改善移动医疗工具使用体验、促进优化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并收集在Web of Science、PubMed、theCochraneLibrary、Embase、Scopus、CINAHL、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HIV/AIDS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根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应用汇集性整合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14篇研究,提炼出55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研究结果归纳形成9个新类别,综合成3个整合结果:HIV/AIDS患者使用移动医疗的积极体验;HIV/AIDS患者使用移动医疗面临的挑战与障碍;HIV/AIDS患者在移动医疗使用中的偏好与期待。结论 医疗卫生保健人员应持续关注并提升HIV/AIDS患者对移动医疗的体验,未来可从移动医疗工具类型、性能、外观界面设计等方面切入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服务期待、不断增强移动医疗工具普适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移动医疗在艾滋病疾病管理中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2024年02期 v.30;No.245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罗理尹;杨连招;陈玲;高慧;龙秀红;黄巧荣;
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HIV/AIDS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体验的质性研究,了解患者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偏好与期待,为改善移动医疗工具使用体验、促进优化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并收集在Web of Science、PubMed、theCochraneLibrary、Embase、Scopus、CINAHL、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HIV/AIDS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根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应用汇集性整合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14篇研究,提炼出55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研究结果归纳形成9个新类别,综合成3个整合结果:HIV/AIDS患者使用移动医疗的积极体验;HIV/AIDS患者使用移动医疗面临的挑战与障碍;HIV/AIDS患者在移动医疗使用中的偏好与期待。结论 医疗卫生保健人员应持续关注并提升HIV/AIDS患者对移动医疗的体验,未来可从移动医疗工具类型、性能、外观界面设计等方面切入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服务期待、不断增强移动医疗工具普适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移动医疗在艾滋病疾病管理中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2024年02期 v.30;No.245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鹏;万彬;赵霞;曾艳;
目的 通过Meta整合方法系统梳理关于HIV感染儿童(CLH)照顾者病情告知的质性研究,为完善CLH阳性告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CLH照顾者病情告知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结果 最终纳入19篇文章,通过Meta整合共得出24个研究结果,其中相近结果可归类为8个新类别,最终归纳出3个整合结果:照顾者对病情告知的意愿;照顾者病情告知的困境;照顾者病情告知的经验。结论CLH照顾者对病情告知的态度各不相同,在向HIV感染儿童进行病情告知时面临一定的困境,也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医务人员应全面动态评估照顾者病情告知态度及需求,针对照顾者病情告知的困境,结合照顾者病情告知的经验,制定符合家庭现实的病情告知策略。
2024年02期 v.30;No.245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谢鹏;万彬;赵霞;曾艳;
目的 通过Meta整合方法系统梳理关于HIV感染儿童(CLH)照顾者病情告知的质性研究,为完善CLH阳性告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CLH照顾者病情告知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结果 最终纳入19篇文章,通过Meta整合共得出24个研究结果,其中相近结果可归类为8个新类别,最终归纳出3个整合结果:照顾者对病情告知的意愿;照顾者病情告知的困境;照顾者病情告知的经验。结论CLH照顾者对病情告知的态度各不相同,在向HIV感染儿童进行病情告知时面临一定的困境,也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医务人员应全面动态评估照顾者病情告知态度及需求,针对照顾者病情告知的困境,结合照顾者病情告知的经验,制定符合家庭现实的病情告知策略。
2024年02期 v.30;No.245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