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莉莉;张刚;刘伟信;张燕;何丹;何朝华;岳岑;颜舵;王刚;
目的 了解非四川省户籍HIV感染孕产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省分娩的166例非四川省户籍HIV感染产妇个案登记卡,对不同特征HIV感染产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描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66例HIV感染产妇平均年龄为(29.88±5.71)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74.70%,124人)为主,职业以农民及农民工(42.17%,70人)为主。72.29%(120/166)的HIV感染孕产妇在孕期进行了抗病毒治疗。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a OR=3.074,95%CI:1.402~10.513)、孕期确诊HIV感染(OR=1.201,95%CI:1.014~1.998)、孕早期及孕中期首次接受产检(孕早期a OR=1.380,95%CI:1.105~1.869;孕中期a OR=1.142,95%CI:1.028~1.553)、孕期随访次数多(1~4次:a OR=1.440,95%CI:1.108~1.829;≥5次:a OR=1.416,95%CI:1.182~1.912)、配偶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a OR=1.335,95%CI:1.042~1.880)的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概率较高;产时或产后确诊HIV感染(a OR=0.512,95%CI:0.203~0.826)的孕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概率较高。结论 非四川省户籍HIV感染孕产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比例相对较低。应重点加强对文化程度低、初婚、农民及农民工妇女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宣教,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提高HIV感染孕产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37-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孙贺;王岚;吴颖岚;王潇滟;钟其梅;杨敏;高洁;高群;黄东旭;王前;王爱玲;
目的 了解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和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入院分娩的孕产妇人群HCV的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和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入院分娩的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研究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内孕产保健科、产科、检验科和感染科等相关科室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收集调查相关信息。结果 在上述两家妇幼保健院共收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84 814名,其中65人感染HCV,感染率为0.08%(95%CI:0.06%~0.10%),不同年龄组间HCV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0,P<0.001),且随年龄增加感染风险增加(Z=5.35,P<0.001)。不同梅毒合并感染状态(χ~2=111.37,P<0.001)、前置胎盘(Fisher检验P<0.001)、婴儿出生体重(F=4.15,P=0.04)与HCV抗体阳性率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与小于30岁的孕产妇相比,年龄超过35岁的孕产妇感染HCV的风险更高(OR=4.76,95%CI:2.51~9.05),与未感染梅毒的孕产妇相比,感染梅毒者检出HCV的风险更高(OR=14.68,95%CI:6.59~32.68)。结论 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和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入院分娩的孕产妇HCV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仍需要重视孕产妇HCV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关注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合并感染。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41-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李艳红;李世福;沈璐;李福泽;王娅红;李顺祥;
目的 了解孕产妇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知识知晓情况及拒绝丙肝检测比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对某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孕产妇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丙肝不知晓情况及拒绝丙肝检测影响因素。结果 268名孕产妇丙肝知识知晓率为20.52%(55/268),69.78%(187/268)的孕产妇从未接受过丙肝相关知识的宣传,接受过宣传的孕产妇其主要信息来源为网络(77/81,95.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务农人员及未接受过丙肝相关知识的宣传者,非务农人员及接受过丙肝相关知识的宣传者丙肝知识知晓的概率更高。55.22%(148/268)的孕产妇拒绝丙肝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务农人员和不知晓丙肝知识者,非务农人员和知晓丙肝知识者拒绝丙肝检测的概率更低。148名孕产妇拒绝接受丙肝检测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检测麻烦(75人,50.68%),既往检测过(32人,21.62%),自认为无感染风险(24人,16.22%)。结论 调查地区孕产妇丙肝知识知晓率较低,超过半数的孕产妇拒绝丙肝检测,为避免丙肝的母婴传播,建议对孕产妇加强丙肝相关知识宣传,主动为其提供检测。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46-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吴桂花;曹霞;黄翠敏;孔令婉;吴维学;
目的 分析海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以及制定相关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海南省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孕产妇一般情况、乙肝标志物以及肝功能检测情况、治疗情况、分娩时围生期状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纳入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的新生儿(均为单胎)5 226对进行分析,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早产率为3.35%(175例),低出生体重率为3.31%(17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年龄≥40岁(OR=2.837,95%CI:1.447~5.562)、谷丙转氨酶(ALT)异常(OR=1.864,95%CI:1.011~3.437)、HBeAg阳性(OR=1.391,95%CI:1.011~1.915)是新生儿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母亲ALT异常(OR=2.285,95%CI:1.289~4.050)是新生儿发生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HBsAg阳性孕产妇,尤其是高龄、肝功能异常、HBeAg阳性者,应早期检查、早期发现及早干预治疗,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50-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谢小花;李慧;梁夏;覃清华;宋玉美;彭容;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西分娩的HIV感染产妇及所生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母亲人口学特征、妊娠情况、抗病毒治疗和妊娠结局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 164例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信息,早产发生率为14.70%,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17.51%。孕前已确诊HIV感染(a OR=1.404,95%CI:1.095~1.801)、孕期随访次数少(a OR=1.469,95%CI:1.193~1.808)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是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保护因素;经产妇(a OR=1.503,95%CI:1.220~1.851)、中重度贫血(a OR=1.879,95%CI:1.205~2.92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a OR=2.457,95%CI:1.450~4.164)是导致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西HIV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率较高,是常见的不良妊娠结局,且受HIV感染确诊时期、孕期随访次数,产次、妊娠并发症等因素影响,需要针对性的宣教和干预。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54-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黄欣欣;林娟;葛品;周锦;薛小凌;
目的 分析福建省不同HIV暴露风险儿童与母亲的特征及其接受相关服务情况,为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实施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数据,描述并分析福建省2017―2021年不同HIV暴露风险儿童与母亲的特点及其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计算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274例HIV感染孕产妇分娩的274例暴露儿童资料。2017―2021年儿童HIV高暴露风险的占比分别为48.21%(27/56)、36.67%(22/60)、34.78%(16/46)、29.82%(17/57)、18.18%(10/55)。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半文盲(a OR=14.827,P<0.001)、孕前未确诊HIV感染(a OR=6.536,P<0.001)、孕晚期才初次产前检查(a OR=23.716,P<0.001)是分娩HIV高暴露风险儿童的危险因素。本次怀孕才确诊感染的母亲中,初次产前检查与确诊感染的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1~4周、5周及以上,儿童高暴露风险的构成比分别为43.90%,53.97%、81.82%。结论 2017―2021年福建省儿童HIV高暴露风险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母亲的文化程度低、孕前未确诊感染、初次产前检查时间晚是儿童HIV高暴露风险的危险因素。在孕前未确诊感染的母亲中,随着其初次产前检查与确诊感染的间隔时间增加,儿童高暴露风险构成比也增加。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59-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黄翠敏;孔令婉;窦倩如;吴桂花;范霞林;曹霞;樊利春;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16-2020年HIV感染孕产妇的特征及其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等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为指导海南省消除HIV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的2016-2020年海南省报告的“预防HIV母婴传播综合服务”数据进行分析,将HIV感染的孕产妇分为既往感染组和本次妊娠确诊组,分析两组孕产妇特征及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情况。结果 2016-2020年海南省孕产妇HIV抗体检测率为99.65%(630 050/632 262),检出HIV感染孕产妇101例,阳性率为1.60/万,产妇抗病毒用药率83.10%(59/71),婴儿抗病毒用药率92.96%(66/71)。既往感染组孕产妇56例,HIV暴露儿童43例;首次确诊组孕产妇45例,HIV暴露儿童28例。既往感染组孕产妇文化程度高于本次妊娠确诊组,并在初检孕周、接受PMTCT服务时期等方面优于本次妊娠确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妊娠确诊组孕产妇所生婴儿HIV早期诊断结果阳性比例(10.71%,3/28)高于既往感染组(2.33%,1/43)。结论 海南省孕产妇HIV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既往感染妇女仍有较高的生育需求,且在怀孕后较本次妊娠确诊的孕产妇更关注孕产期保健服务,容易接受母婴阻断服务,母婴阻断效果更佳。海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需关注重点人群,进一步提高孕早期HIV抗体检测率及确诊比例,提高感染孕产妇及暴露儿童的抗病毒用药率。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63-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孙尚贤;钟素玉;陈全洲;贾新朝;王磊;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情况及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乌鲁木齐市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的相关信息,分析HIV感染孕产妇一般人口学特征、HIV感染时期、用药方式、用药时间、孕期异常情况及暴露婴幼儿一般情况等因素,比较不同组间母婴传播率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12例HIV感染孕产妇,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发生母婴传播14例(3.40%),其中2010-2015年母婴传播率为3.98%,2016-2020年母婴传播率为2.69%。HIV感染孕产妇应用抗病毒药物328例(79.61%),未应用抗病毒药物84例(20.39%),其中联合用药317例(76.94%)、单一用药11例(2.67%),孕期用药273例(66.26%)、产时用药55例(13.35%);孕期发生异常情况121例(29.37%)、孕期未发生异常情况291例(70.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孕产妇孕期开始用药(OR=0.144,95%CI:0.035~0.591)、联合用药(OR=0.251,95%CI:0.079~0.799)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保护因素;孕期发生异常情况(OR=3.363,95%CI:1.141~9.909)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结论 乌鲁木齐市发生HIV母婴传播情况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HIV母婴传播率有所下降,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HIV感染孕产妇孕期异常情况,加强HIV感染孕产妇孕期护理,进而减少孕期异常情况的发生,有效降低HIV母婴传播的风险。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68-1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张燕;张刚;王刚;张莉莉;岳岑;吴君梅;刘俐;马永娟;刘伟信;
目的 分析凉山州4县HIV感染孕妇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为指导该地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凉山州布拖、昭觉、越西、美姑4县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疗机构发现的HIV感染且继续妊娠孕产妇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妊娠结局。结果 共纳入分析5 247例HIV感染孕产妇,平均年龄(29.48±5.39)岁,彝族占99.18%,90.05%为文盲/半文盲,75.80%在本次妊娠前已确诊HIV感染。90.53%产妇无孕产期异常情况,县级及以上助产机构分娩比例从2016年82.33%提高到2021年99.90%(χ_(趋势)~2=4.424,P<0.05),乡镇级助产机构分娩比例从2016年13.02%下降至2021年0(χ_(趋势)~2=4.356,P<0.05),人工破膜比例从2016年5.89%下降至2021年0.30%(χ_(趋势)~2=4.475,P<0.05)。死胎死产比例从2016年1.08%下降至2021年0(χ_(趋势)~2=4.549,P<0.05),早产发生率为8.25%。结论 凉山州4县孕产妇HIV阳性检出率处较高水平,HIV感染孕产妇死胎死产比例不断下降,早产是HIV感染孕产妇常见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健康管理工作质量,并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72-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张雪;陈正超;刘凯波;
目的 描述北京市梅毒感染孕产妇中流动人口获得预防母婴传播服务现状,并与本市户籍人口获得服务水平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北京市所有住院分娩本市及流动人口孕妇梅毒孕期、孕早期、临产检测信息,分析梅毒感染孕产妇基本情况、妊娠期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干预措施、暴露儿童相关干预措施及分娩结局。结果2021年北京市住院分娩的144 690名产妇中,本市户籍88 696例,外地户籍55 994例,北京市流动人口产妇孕期检测率(99.57%)、孕早期检测率(87.80%)均略低于本市户籍孕妇(99.91%、93.82%),仅产时检测率高于本市户籍孕妇(0.43%vs.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动人口梅毒感染孕妇治疗率为99.23%(129/130)、暴露儿童预防性治疗率为98.50%(131/133)和暴露儿童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02%(8/133),与本市户籍人口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充分治疗率、孕早期诊断率、孕早期治疗率、分娩前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率、接受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率,与本市户籍人口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北京市流动人口梅毒感染孕妇接受了与本市户籍人口一样的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下一步工作应针对流动人口的就医特征,继续强化孕产妇临产时检测与治疗,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促进流动人口孕妇尽早获得梅毒检测服务,并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孕妇及暴露儿童随访服务。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77-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覃黄娜;唐丽春;李慧;谢小花;覃清华;唐明英;黄美凤;李冬如;
目的 探讨高危五色专案管理在梅毒孕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选取本院确诊并报告的,填报日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梅毒感染且已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危五色专案管理实施前和实施后两个组,比较孕期追踪随访用药治疗、妊娠结局和儿童随访情况。结果 共纳入梅毒感染孕产妇251例,所生儿童256例。其中高危五色专案管理实施前组孕产妇100例,所生儿童102例;实施后组孕产妇151例,所生儿童154例。2016-2021年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6年的57.1%上升至2021年的91.2%。实施前组梅毒孕产妇治疗率为62.0%(62/100)、实施后组孕产妇治疗率为90.7%(137/151);实施前组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为61.8%(63/102),实施后组儿童预防性治疗率为75.3%(116/15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组的儿童失访率为15.7%(19/121),远低于实施前组的86.3%(88/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37,P<0.001)。结论 孕产期五色专案管理能够促进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提高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提升儿童随访质量,减少儿童失访,尽早明确母婴阻断效果。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81-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高洁;杨敏;吴颖岚;陈霞;方俊群;梁昌标;梁婷;
目的 了解梅毒感染孕产妇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情况,为湖南省达到消除梅毒母婴传播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1年湖南省预防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直报资料、梅毒感染孕产妇个案登记卡信息,回顾性分析梅毒感染孕产妇检测、用药和接受预防母婴传播服务等情况。结果 2014-2021年,湖南省孕产妇梅毒检测率为99.7%(5 233 868/5 250 466),孕期检测率由88.2%(649 475/736 366)上升至99.1%(436 220/440 182),孕早中期确诊比例由67.2%(1 305/1 942)上升至76.4%(1 721/2 253),共检出梅毒阳性孕产妇20 494人,阳性检出率为0.4%(20 494/5 233 868)。梅毒感染产妇治疗率由67.6%(1 250/1 849)上升到98.8%(1 868/1 890),充分治疗率由22.1%(408/1 849)上升到87.8%(1 659/1 890)。结论 2014-2021年,湖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较好,在孕产妇的检测率、孕早中期确诊率、治疗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但梅毒感染孕产妇的充分治疗率距离消除梅毒母婴传播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梅毒感染孕产妇的充分治疗率。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85-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曾碧琪;付思云;朱海燕;何小林;
目的 探讨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患者反应抑制的基线水平及其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抑制。方法 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选取静脉注射、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在云南师范大学选取在校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标准与情绪性停止信号任务范式,要求被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做出按键反应或停止按键反应,记录被试的停止信号反应时等数据。结果 在标准任务中,四组被试的停止信号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11)=1.64,P=0.184]。在情绪性任务中,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111)=6.27,P<0.05,η~2=0.15],同性性行为组的停止信号反应长于其他三组(Ps<0.05)。在两个实验中,静脉注射组的执行反应时显著更短[F(3,111)_(标准)=8.22,P<0.001,η~2=0.18;F(3,111)_(情绪)=15.07,P<0.001,η~2=0.29]而抑制失败率显著更高[F(3,111)_(标准)=12.27,P<0.001,η~2=0.25;F(3,111)_(情绪)=15.37,P<0.001,η~2=0.29],同性性行为组的执行反应时均显著更长。结论 艾滋病患者的反应抑制不存在缺陷,没有表现出高攻击性,其反应抑制会受感染途径与情绪刺激的影响。
2022年11期 v.28;No.230 128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