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性病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

疫情动态

  • 2023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

    <正>一、艾滋病(AIDS)疫情报告情况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1 289 700例,报告死亡457 609例。现存活HIV感染者719 464例,AIDS患者570 236例。本年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110 491例,既往HIV感染者本年转化为AIDS患者21 199例。本年报告死亡42 036例中,本年死亡34 962例,既往死亡7 074例。本年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HIV感染者男女之比为3.4∶1,AIDS患者男女之比为3.8∶1;15岁以下HIV感染者301例,AIDS患者65例。

    2024年03期 v.30;No.246 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专家共识

  • 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

    刘安;龙海;李在村;张福杰;赵红心;王辉;沈银忠;宋玉霞;吕玮;马萍;陈耀凯;刘凯波;喻剑华;汤后林;黄辉煌;辛若雷;张雪;陈雅红;丁海波;洪仲思;李凌华;何浩岚;覃善芳;王红;王立静;王汝刚;徐光勇;薛秀兰;周莹荃;朱云霞;艾比拜·买买提明;高爽;王前;孙丽君;

    <正>HIV感染与传播是全球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其中女性感染尤其是孕产妇是艾滋病预防与治疗的重点人群~([1])。实施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是阻断HIV垂直传播的重要保障,对于保障母婴安全,提高母亲和婴儿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2年全球约有120万HIV感染孕产妇~([2])。我国女性感染者人数较多,截至2020年底,我国女性HIV感染者约有27万人,其中近15万人年龄在15~49岁,占55%~([3])。育龄妇女存在生育需求的同时,

    2024年03期 v.30;No.246 22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信息

  • 本刊常用缩略语

    <正>~~

    2024年03期 v.30;No.246 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正>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024年03期 v.30;No.246 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在线投稿注意事项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已全面采用网上投稿系统,信箱不再接收稿件,投稿请登录http://xbya.cbpt.cnki.net具体操作如下:1.登录以上网址后,请点击“作者投稿系统”进行投稿,第一次使用本系统投稿的作者,必须先注册。注册时各项信息请填写完整。作者自己设定用户名和密码,该用户名和密码长期有效。已注册过的作者,请不要重复注册,否则将导致查询稿件时信息有误。

    2024年03期 v.30;No.246 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2024年征订启事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原名《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唯一专门介绍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科研动态,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学术刊物。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及数据库、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2023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第10版)之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的核心期刊。本刊1995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4818/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2-5662。

    2024年03期 v.30;No.246 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持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2023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为2022-G985-1471。衷心感谢各位编委、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对《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的支持与帮助!杂志编辑部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行业影响力,助力艾滋病性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2024年03期 v.30;No.246 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CSCD)核心库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了2023-2024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来源期刊遴选结果。经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核心库。2023-2024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 339种,其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316种,中文期刊1 023种。

    2024年03期 v.30;No.246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关于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栏征稿启事

    <正>快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rapid initiation of ART,Rapid ART)是艾滋病防控领域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新理念之一,是在确诊HIV感染者无论CD4细胞水平高低均应启动ART原则基础上,对具体启动时间的更精准推荐,可提高治疗率、缩短达到病毒学抑制所需时间、降低HIV传播风险、减少患者脱失,有助于将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近年来,Rapid ART已陆续获得国际权威防治机构的推荐,我国第五版《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明确提出HIV感染者应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

    2024年03期 v.30;No.246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投稿须知

    <正>1刊登范围刊登艾滋病/性病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预防和治疗、护理研究的原始工作论文,介绍国内外研究进展。辟有述评、专报、论著、工作研究、短篇报道、综述、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病例分析、经验交流、管理、国内外信息等栏目。2投稿要求必须使用网上投稿系统http://xbya.cbpt.cnki.net/投稿,并提交论文版权转让授权书电子版(本刊投稿系统首面下载,并按要求填写、盖章),论文通信作者应具备副高以上专业职称,对本研究有指导和帮助者。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请注明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2024年03期 v.30;No.246 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中国艾滋病性病》入选“第6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正>《中国艾滋病性病》入选“第六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2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召开了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根据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国艾滋病性病》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即“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精品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提出的概念,其遴选指标系综合评价系统,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立,并从2008年开始组织评选,

    2024年03期 v.30;No.246 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论著

  • 基于HIV-1的pol基因区序列分析我国CRF07_BC毒株的跨地区传播特征

    王栋;冯毅;郝静静;胡红萍;李方园;李佳璐;廖玲洁;阮玉华;邵一鸣;邢辉;

    目的 通过构建我国HIV-1的CRF07_BC毒株pol基因区序列的分子网络,分析CRF07_BC毒株在我国的跨地区传播特征,为促进我国HIV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使用FastTree与中国艾滋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平台(https://nmdc.cn/hiv/)的亚型判别工具进行亚型判别,筛选出我国CRF07_BC毒株的pol基因序列构建分子网络,使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网率与跨地区连接影响因素,计算跨地区聚类系数等分子网络分析指标描述不同省份之间的传播连接和强度特征。结果 共收集到我国HIV-1毒株pol基因区序列81 612条,其中CRF07_BC毒株26 181条序列,在0.5%基因距离阈值下构建分子网络,形成2 028个分子网络,最大的分子网络含有6 262个节点,命名为07-1-1,节点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男男性行为传播途径为主(32.0%,2 005/6 262)。跨地区分析指标显示07-1-1分子网络中68.9%为跨地区连接边,80.6%为跨地区节点;跨地区聚类系数显示分子网络07-1-1的跨地区传播以广东省(66.6%,79 114/118 819)与北京市(27.9%,33 159/118 819)为中心,发生在我国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等地区间。结论 我国HIV跨地区传播中CRF07_BC毒株起很强的主导作用,广东省与北京市处于跨地区传播的中心位置,有效控制HIV毒株在我国的跨地区传播,将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4年03期 v.30;No.246 23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浦东新区HIV-1不同亚型感染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血脂异常的关联

    张浩然;陈盼盼;陈婧;马铭君;邵鹏;周素娟;肖绍坦;何纳;辛辛;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不同基因亚型的HIV感染者肠道菌群的差异及其与血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HIV感染者(HIV+组)和年龄、BMI相匹配的HIV阴性人群(HIV-组)的粪便样本,进行16SrDNA测序,并对HIV+组进行基因亚型测定,同时测定外周血血脂水平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肠道菌群-血脂指标相关性。结果 纳入HIV+组和HIV-组各47例,均为男性,其中HIV感染者基因亚型包括CRF01_AE组(25例)和CRF07_BC组(22例)。CRF01_AE组的血脂指标HDL-C异常情况高于CRF07_BC组(P<0.05)。HIV+组和HIV-组的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34 6,P<0.05)。在CRF07_BC组中观察到来自厚壁菌门的5种肠道细菌富集(LDA均>2.0),包括gauvreauii瘤胃球菌属、Dorea属、颤杆菌克属、CAG_56菌属、乳球菌属(P均<0.05)。HIV感染者的HDL-C水平和Dorea菌呈正相关(r=0.302,P=0.039)。结论 不同基因亚型的HIV感染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存在差异,HDL-C异常情况与差异菌种存在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2024年03期 v.30;No.246 24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FRET的p24抗原表位均相免疫探针构建及其在HIV抗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王露;陈明心;郭会军;张岱;李强;张艳美;刘真;邓博文;蒋雪松;王炜;桑锋;

    目的 基于基因编码的F?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构建HIV p24抗原表位荧光蛋白探针并进行临床验证,为开发快速检测HIV p24抗体的均相免疫检测试剂奠定基础。方法 以荧光蛋白ECFP、EYFP作为FRET的供体和受体,将p24抗原表位对应的核酸序列插入ECFP-Linker-EYFP探针骨架,采用定点突变构建p24荧光蛋白二聚化界面,通过pET28a载体构建其重组质粒,进而转化至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p24抗原表位荧光蛋白探针,并采用Ni柱及分子筛对探针进行纯化。筛选探针的最佳浓度,检测探针与p24多克隆抗体的结合能力及光谱学变化。选择60例HIV阳性患者血清和58例正常人血清,通过探针进行检测,通过特异性、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等评价探针对HIV p24抗体的检测效能。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24抗原表位荧光蛋白探针构建成功,其理论分子量约为67kDa,最佳浓度为0.20 mg/mL。探针在结合p24多克隆抗体后在530/477 nm处荧光强度比值降低(2.13vs.1.47)。HIV阳性患者血清530/477 nm比值(1.42±0.21)明显小于正常人(1.76±0.11)(P<0.001),两组比值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97,标准误0.02,P<0.001。分析结果表明,p24抗原表位荧光蛋白探针临床检测HIV p24抗体的敏感度为88.33%,特异性为100.00%,阳性预测值88.33%,阴性预测值100.00%,诊断效率为94.07%。结论 成功构建基于FRET的p24抗原表位均相免疫检测探针,用于HIV/AIDS患者HIV p24抗体的检测初步显示出了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明显缩短了检测时间,为进一步提高HIV p24抗体实验室检测的灵敏度和时效性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2024年03期 v.30;No.246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证据分析

    楼一方;蔡生兴;胡晓楠;刘佳;周佩;谢晓霞;蒋卓斌;张小平;赵玉凤;

    目的 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征及分布,总结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有效干预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建库起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以证据图和图表形式呈现临床研究证据特征及分布。结果 共纳入文献71篇,包括干预性研究文献52篇,观察性研究文献14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4篇,专家共识1篇。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47.17%的干预性研究样本量<50例;最常用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诊断标准是cART时间>24个月(37.14%),CD4细胞计数<350个/μL(23.81%);干预性研究均为中西医协同治疗,90.38%的干预疗程≥6个月,结局指标对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关注最多(55频次);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较低;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极低。结论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未来需加强临床诊疗及研究的规范性,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该领域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循证证据。

    2024年03期 v.30;No.246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HIV/AIDS患者口腔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分布特点分析

    梁淑珍;梁晓婷;邱玖香;邓浩辉;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和非HIV感染者口腔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分布特征的差异。方法 纳入2023年1-12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五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门诊或住院的HIV/AIDS患者和非HIV感染者,收集其非刺激性唾液样本,使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PE250模式)对唾液样本菌群的16S rDNA V3~4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口腔菌群多样性和口腔菌群的差异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例HIV/AIDS患者(HIV感染组)和28非HIV感染者(非HIV感染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门水平,HIV感染组Alpha多样性(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非HIV感染组[16.0(9.0,19.3)vs. 7.0(0.0,14.0),1.44(1.34,1.52)vs. 1.36(1.28,1.40),0.28(0.25,0.33)vs. 0.31(0.30,0.36),P均<0.05];在属水平,HIV感染组Alpha多样性也显著高于非HIV感染组[108.0(61.0,167.0)vs. 61.0(55.0,93.0),2.52(2.34,2.65)vs.2.35(2.24,2.46),0.14(0.11,0.17)vs. 0.16(0.15,0.21),P均<0.05]。在门水平相对丰度前10的菌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弯曲杆菌门(Campilobacterot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在HIV感染组的丰度显著高于非HIV感染组(P均<0.05),但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HIV感染组的丰度显著低于非HIV感染组(P=0.015)。在属水平相对丰度前15的菌群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罗斯菌(Rothia)和孪生球菌属(Gemella)在HIV感染组显著低于非HIV感染组(P均<0.05),但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卟啉菌属(Porphyromona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和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在HIV感染组显著高于非HIV感染组(P均<0.05)。结论 HIV/AIDS患者口腔菌群多样性高于非HIV感染组,HIV感染可能导致口腔菌群失调。

    2024年03期 v.30;No.246 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住院患者死亡风险模型构建

    赵传宇;冯能能;马跃;王舒;张海霞;谢荣慧;

    目的 通过构建模型、检测艾滋病住院患者住院时的实验室指标和相关疾病来预测住院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从而提高预警、降低艾滋病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比较用均衡后数据构建模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艾滋病住院患者,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构建预测模型和验证模型,绘制ROC曲线,利用最佳模型构建列线图,混淆矩阵对比均衡数据前后模型效果。结果 纳入患者3 198人,其中死亡患者有111人,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CVD)、合并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合并严重细菌感染(SBI)、年龄高、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高、血清蛋白(ALB)低、肌酐(Cr)高、CD4细胞数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高、红细胞(RBC)量多是艾滋病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95%CI:0.872~0.935)、0.805(95%CI:0.721~0.890),均衡数据后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效果改善不明显。结论 艾滋病住院患者年龄、APTT、ALB、Cr、CD4细胞、NEUT%、RBC数量,及是否合并CVD、SBI、ARL在死亡风险预测上具有较好的效能,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均衡数据也较稳定。

    2024年03期 v.30;No.246 264-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四省份在校青年学生性行为 艾滋病知识及HIV检测分析

    殷文婷;刘惠;王小芳;曲美霞;韩孟杰;

    目的 了解四川、江苏、广东、河南四省份调查学校青年学生性行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检测情况,并分析影响检测的因素。方法 在调查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发放电子问卷,收集学生的人口学信息、性行为情况、艾滋病知识知晓、HIV检测等内容。结果 四省份共调查学生63 054人,其中本科学生占比为82.4%,所有学生中一年级占比为64.5%。共有8.6%(5 427/63 054)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男生发生性行为(12.4%)、无保护性行为(42.7%)、多性伴行为(22.1%)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调查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8.4%,HIV检测率为6.2%,有性行为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1.7%,HIV检测率为11.5%,其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和多性伴行为学生的检测率分别为13.9%、21.1%。对有性行为学生接受HIV检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有省份、性别、性向、性伴数、是否患过性病、是否认为自己有感染风险、是否知晓PrEP或nPEP(P<0.05)。结论 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应继续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和多性伴性行为的学生HIV检测率不高,今后需针对该人群加强检测、暴露前后预防等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学生风险意识。

    2024年03期 v.30;No.246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山西省男男性行为者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现况与艾滋病性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赵田;王静;黄钰;李慧咏;秦玉明;傅更锋;

    目的 了解山西省MSM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状况与艾滋病性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MSM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在山西省晋城、临汾和长治市通过面对面访谈、网络调查的形式收集MSM相关信息。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分别使用Pearson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收取724份有效问卷,MSM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率为27.49%(199人),HIV感染率为7.73%(56人);性病检测阳性126人(17.40%),不同性病阳性率分别为:梅毒6.49%(47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8.43%(61人),淋球菌4.56%(33人)。校正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最近6个月内发生同性商业性性行为、最近6个月内发生同性无保护性肛交、最近6个月内使用新精神活性物质、既往进行HIV检测者HIV感染风险高,文化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的HIV感染风险低;最近6个月内发生同性无保护性肛交、最近6个月内发生同性商业性性行为、使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MSM感染性病的风险高。结论 山西省研究地区MSM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率较高,是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高风险人群,应加强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干预以及HIV/STD检测工作,通过MSM同伴教育来引导该人群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从而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2024年03期 v.30;No.246 275-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男男性行为者Rush戒除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建楠;林浩;陈晓婷;杨潇;曾泓皓;史宇晖;郝元涛;李菁华;曹望楠;常春;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究MSM中涉药性行为者戒除Rush意向的影响因素,明确Rush行为干预措施的重点人群,为干预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10月到2022年1月,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成都市MSM的基本情况、性行为学特征、Rush使用情况及戒除意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Rush戒除相关理论要素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计划行为理论各相关理论要素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探索涉药性行为亚群Rush戒除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84名过去6个月使用过Rush的MSM,其中31.5%计划在未来6个月戒除Rush。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固定性伴(ORm:0.35,95%CI:0.17~0.76)、使用过多种毒品(ORm:0.35,95%CI:0.15~0.86)、更大的Rush使用量(少量,ORm:0.43,95%CI:0.19~0.96;一般及以上,ORm:0.35,95%CI:0.14~0.90;参考组:很少量)与Rush戒除意向呈负相关。除主观规范(ORm:0.70,95%CI:0.57~0.85),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Rush戒除其他理论要素与Rush戒除意向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MSM涉药性行为亚群的Rush戒除意向较低。MSM的同伴支持环境和对Rush使用的积极态度与戒除Rush的意向相关。

    2024年03期 v.30;No.246 282-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社会生态理论视角下HIV阳性MSM自我表露体验的质性研究

    游心怡;顾嘉怡;文琪;王贺;王文慧;宋艳;

    目的 探寻HIV阳性MSM的自我表露体验,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9月,以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门诊18名HIV阳性MSM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框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方法分析所收集资料。结果 根据访谈对象自我表露体验提炼出3个主题,9个亚主题:微观系统—困扰与成长并存(自我表露困境、多重负性体验、创伤后成长体验)、中观系统—人际关系改变(同性亲密关系挑战、同伴支持、家庭氛围改变)、宏观系统—外部支持受限(主流文化情景下感知性少数压力、信息支持系统薄弱、差异化就医体验)。结论 HIV阳性MSM自我表露体验复杂,受自身相关认知、表露对象反应、外部支持等多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关注HIV阳性MSM自我表露状况,综合考虑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给予患者表露相关健康教育,加强表露双方心理应对指导,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医疗服务,进而有利于患者获得更积极的表露体验,缓解其情绪困扰,提高生存质量。

    2024年03期 v.30;No.246 28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工作研究

  • 成都市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者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何世娇;段振华;王翔;何勤英;

    目的 了解成都市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脱失情况及原因,为提升HIV检测发现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成都市各医疗机构截至2022年底HIV检测历史卡片,获得2018-2022年各医疗机构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人次数和确证检测人数。设计专用表格收集2022年成都市23个区(市)县所有医疗机构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者确证检测情况,对脱失比例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2年,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粗确证检测比例分别为73.27%、50.82%、44.04%、35.72%、33.15%,呈逐年下降趋势(χ_(趋势)~2=7 630.41,P<0.001)。剔除既往阳性、筛查阳性后即死亡和已在外院确证人数后,2022年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校正后确证检测比例为97.64%(9 815/10 052),脱失比例为2.36%(237/10 052)。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脱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P<0.001),民营医疗机构脱失比例最高(3.57%)。不同地区脱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1),近郊区脱失比例最高(3.14%)。脱失的最主要原因为筛查阳性者拒绝确证检测(108人/45.57%),其中男性79人(73.15%),50岁及以上年龄组53人(49.07%),现住址在成都市内65人(60.19%)。结论 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脱失比例较低,但民营医疗机构脱失比例高于其他机构,应进一步规范检测工作流程,提升检测发现成功率。针对本地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应加强检测必要性和检测流程的宣传,强调早检测、早确证、早治疗的益处,提高确证检测依从性。

    2024年03期 v.30;No.246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流行趋势分析

    张静航;高守芝;郑军;陈曦;贺健梅;

    目的 分析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流行趋势变化特征,为梅毒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取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病例报告资料,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94/10万上升到38.93/10万(AAPC=17.46%,Z=12.82,P<0.001),分2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年、2010-2022年APC分别为49.08%(t=12.94,P<0.001)、4.26%(t=3.86,P=0.002)。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67/10万上升到2.67/10万(AAPC=1.44,Z=0.51,P=0.608),分3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2年、2012-2016年、2016-2022年APC分别为26.59%(t=10.38,P<0.001)、-27.53%(t=-3.09,P=0.010),-5.54%(t=-1.62,P=0.134);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0.01/10万上升到0.12/10万(AAPC=10.86%,Z=2.29,P=0.022),分2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年、2010-2022年APC分别为42.02%(t=3.17,P=0.007)、-2.05%(t=-0.54,P=0.600);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0.20/10万上升到36.13/10万(AAPC=30.86%,Z=10.81,P<0.001),分2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年、2010-2022年APC分别为88.51%(t=10.37,P<0.001)、9.03%(t=4.04,P=0.001);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由5.97/10万下降到0.64/10万(AAPC=-12.05%,Z=-5.36,P<0.001),分2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2年、2012-2022年APC分别为48.47%(t=9.83,P<0.001),-42.15%(t=-19.08,P<0.001)。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93/10万上升到39.87/10万(AAPC=17.02%,Z=13.19,P<0.001),分2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年、2010-2022年APC分别为44.20%(t=12.49,P<0.001)、5.42%(t=5.15,P<0.001);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96/10万上升到37.94/10万(AAPC=17.79%,Z=12.31,P<0.001),分2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年、2010-2022年APC分别为53.42%(t=13.09,P<0.001)、3.21%(t=2.76,P=0.015)。10~19岁组、20~49岁组、≥50岁组梅毒报告发病率AAPC分别为25.53%(Z=15.39,P<0.001)、14.54%(Z=11.56,P<0.001)、22.81%(Z=11.05,P<0.001)。结论 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幅逐渐下降。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以2012年为转折点由升转降,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湖南省梅毒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男性、青少年人群、中老年人群。

    2024年03期 v.30;No.246 299-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2012-2021年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及影响因素

    徐阳欢;张蕃;代国红;王玉红;李德海;尹丹丹;卢宇翾;龚正涛;

    目的 探讨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水平和消除梅毒母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湖北地区报告的已分娩的梅毒感染孕产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2至2021年,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从39.11‰(7/179)下降至5.57‰(3/539),呈下降趋势(χ_(趋势)~2=9.95,P=0.002),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全人群围产儿死亡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末次非梅血清学滴度≥1∶8(OR=5.58,95%CI:2.02~15.36)、妊娠末次非梅血清学滴度不详(OR=4.52,95%CI:1.70~12.02)、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OR=7.21,95%CI:4.72~11.03)、新生儿窒息(OR=16.82,95%CI:8.10~34.93)、出生缺陷(OR=11.52,95%CI:5.09~26.10)均是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接受治疗(OR=0.58,95%CI:0.37~0.91)是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是梅毒感染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重视开展科普宣教,早期检测规范治疗、积极降低非梅血清学滴度和加强新生儿保健服务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

    2024年03期 v.30;No.246 303-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短篇报道

  • 基于叶天士“论体”思想探讨中医药对cART后虚性体质HIV/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

    兰燕玲;杨琴;王玉璐;苗丁山;杨欣怡;彭鑫;刘晶晶;苏琛;

    <正>cART极大地降低了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但同时长期接受cART可能会对患者的体质造成影响。研究显示cART后除最常见的平和质外,以虚性体质尤其气虚质、阳虚质为主~([1-2])。中医体质与艾滋病的症候及免疫功能状态存在着一定的关联~([3-4])。叶天士虚劳病“论体”思想与虚性体质艾滋病存在一致性。故本研究主要针对在单纯接受cART 1年后出现虚性体质的HIV/AIDS患者,探讨其在联合运用相应中医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以提高该病诊疗的特异性并长期稳定地改善中医临床症候。

    2024年03期 v.30;No.246 308-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综述

  • 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刘荣秋;游华;魏丽;

    艾滋病通常会引起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其中淋巴瘤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则是最常见的艾滋病相关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多样且预后较差。本文主要从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3期 v.30;No.246 31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HIV/结核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的研究进展

    胡桃语;高丽英;

    目前HIV/结核分枝杆菌(MTB)合并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升高。HIV通过攻击免疫细胞,使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增加患者感染MTB的风险,从而可能罹患结核病(TB)。而感染MTB可以促进免疫细胞被HIV进一步攻击,加重病情。目前,科学规范的临床诊疗、管理仍是HIV/MTB合并感染的首选防控策略。本文整合HIV/MTB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HIV/MTB合并感染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4年03期 v.30;No.246 317-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抗-HCV亲合力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赫晓霞;郭文惠;曹荣凯;邢文革;

    HCV感染易造成国家较高的疾病负担。HCV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亲合力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亲合力测定可应用于HCV近期感染鉴别、发病率估算等。本文从抗-HCV IgG亲合力检测的方法学原理和建立、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抗-HCV IgG亲合力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抗-HCV IgG方法学的标准化建立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0;No.246 3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艾滋病患者心理痛苦的研究进展

    蒋春莲;姚红玲;吴春陶;李景红;肖旭珏;万彬;赵霞;杨鑫露;

    艾滋病患者心理痛苦是艾滋病患者应对疾病时产生的一种心理负担,会降低艾滋病患者cART依从性,导致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增加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因此,本文将从艾滋病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和干预措施3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通过文献总结,为今后实施艾滋病患者心理痛苦的干预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0;No.246 325-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我国男性HPV感染情况研究进展

    李慧娟;于茂河;柏建芸;董笑月;张颖;

    HPV感染是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影响生殖系统健康。目前对女性HPV感染的调查研究相对集中,而HPV感染给男性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对普通男性、门诊就诊男性、男男性行为群体(包括HIV阳性和阴性)和特殊男性五类人群的HPV检出率分别进行综述,分析我国男性HPV感染情况,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3期 v.30;No.246 330-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下载本期数据